——记第三届全国文明家庭鲍守坤家庭
在承德双滦区,提起鲍守坤、李雪松夫妇,街坊邻里都会竖起大拇指。这对普通职工夫妻用三十年时间,把“做公益”过成了日子:累计献血32万毫升,相当于80个成年人的血液总量;带动5000多人加入献血队伍,成为承德市无偿献血的主力军,累计无偿献血总量达到150多万毫升;从非典时期首笔个人防疫捐款到为孤寡老人养老送终,他们用"军人的硬朗"和"党员的担当",把小家的温暖熬成了照亮社会的光。
一双旧皮鞋与32万毫升热血的“反差记”
“这双皮鞋穿六年了,底子都磨平了还舍不得扔。”同事们总笑鲍守坤“抠门”,可他转身就把32万毫升热血献给了素不相识的人。作为承德男性献血量纪录保持者,他的妻子李雪松更是刷新了当地女性献血纪录,夫妻俩的工作室墙上,“全国无偿献血终身荣誉奖”的奖牌擦得锃亮。
“2003年非典时,鲍守坤、李雪松夫妇揣着500块钱跑到疾控中心去捐款,这是承德首笔个人防非捐款。”鲍守坤记得,当时工作人员反复核对名字,“他们不敢信,衣着朴素,这么'会过日子'的人能这么大方。”汶川地震时,夫妻俩三次捐款;玉树地震时,他们连夜凑齐特殊党费;新冠疫情暴发,他们第一时间捐出2000元,后来累计捐款2万元,还戴着红袖标在卡口站了40多天岗。
从火盆前的眼泪到养老院的“承诺答卷”
2014年冬天,平泉县王海山老人的家让鲍守坤夫妇红了眼:破窗灌着北风,老人蜷在薄被里,身旁火盆的火星忽明忽暗。当时就决定,必须让老人暖和过冬。他们带着志愿者把老人送进养老院,费用AA制分摊,三年后老人离世,夫妻俩又操办了葬礼。这个“为老人养老送终的善举”,拿了承德“最有影响力公益行动奖”。
在鲍守坤的办公桌上,锁着17个孩子的档案——这些是被资助的贫困生,有的已穿上工装成为工程师,有的还在大学课堂里写信报平安。“资助的第一个孩子去年结婚,非要喊我们去喝喜酒。”李雪松笑着说,退休后她更忙了,“以前在钢厂炼钢,现在给社会'炼心'。”
五千志愿者身后的“夫妻榜样”
鲍守坤总说,“公益不是一个人的事。”志愿者小王记得,第一次参加献血活动时,鲍守坤把自己的献血证摊在桌上:“我献了三十年,你看这记录从没断过。”如今,5000多人加入他们的献血团队,3000人跟着他们走村入户做公益。
墙上的荣誉证书摞了厚厚一沓:全国劳动模范、全国模范退役军人、全国优秀志愿者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、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、全国职工职业道德建设标兵、河北省十大爱心人物、河北省道德模范、河北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、河北省优秀退役军人、河北省国资委系统优秀共产党员等多项荣誉。可鲍守坤最爱摸的,还是那把用了三十年的检点锤。三次荣立军功的军旅生涯,让他把“在岗一分钟,干好六十秒”深深刻进了骨髓,检查过的列车承载着千家万户的团圆,每一次俯身查验,都是对“安全”二字的极致守护。
从军营到车间,从献血站到养老院,这对夫妻用三十年光阴证明:文明家庭的模样,从来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,而是把“该做的事”做成“坚持的事”——就像鲍守坤常说的:“我们做的都是小事,只是刚好做了三十年。”